在民宿裡看到台客許鈞豪與導演李鼎合著的第二本書,「忘記憂愁的地方」,一段騎重機探訪阿里山那個「忘記憂愁的地方」的旅行手記──一個美得令人屏息卻不是誰都能到的了的地方。那需要你完全靜下心等待來山的回應,直到你感覺到了,才能前往。讀著讀著,我開始想,來到花蓮這裡,對我來說是不是也是「忘記憂愁的地方」?
三個月的第一次長途小旅行,就在中秋節過後。其實不是特別想去,只是聽聞許多房客的體驗,覺得人在花蓮又趕得上末班車,不去一下有點可惜,於是前一天簡單問了一下交通情況,9/14一早就在花蓮車站前租了車(125c c,350/日),走山線一路直奔玉里六十石山,去看又名忘憂花的金針花山。
目標確立:上六十石山!
說是直奔其實不恰當,雖然我盡量乖乖留在台九線上,不過途中的每個市區我都還是有繞進去晃一下。先說一下我走的路線,我是從市區海濱往南走,然後在跟台11線(往鹽寮的海線)交叉岔口直走接上台11丙,一直走經過理想大地與東華後面,最後在壽豐那裡接回台9線一路往南,據說這樣走比直接走台9線還快。照我的個性果然一路走走停停,途經鳳林、光復、瑞穗、玉里,哪裡有趣就過去。一人旅行是孤獨的,但是走越遠我就越熟悉這個模式,不至於喜歡寂寞(打一下歌),但越嚼越有味道,而我現在肯定這是會回甘的。
雖然有點危險,不過邊騎邊把眼光放廣放遠(還有整顆頭左晃右擺,我的視線可貪婪的!),眼前的景色美得太令人無法置信。海岸山脈與中央山脈往前無限延伸,感謝山稜線聽見我的祈求,纏住陰雲讓天空偶爾放晴,陽光得以趁隙遍灑有機田野。山脈的守護讓縱谷不像西島的農田一望無際的廣闊,卻更像是難以尋得的桃花源般的秘境。
我突然想到,要到達「忘記憂愁的地方」,先決條件是我必須帶著憂愁前往。可我找不到實際的煩惱。說實在我並不是非常擔心找不找得到工作,也不擔心存款要見底了,更不擔心母親跟我的關係,我就只是任性地斷開一切跑來這裡玩耍,反正能拖多久就拖多久;我沒有憂愁。
而且,就算這裡是「忘記憂愁的地方」,我三個月後還是要回家去。這種切割法有點類似上班族的週間與週末,這兩者之壁壘分明甚至有Thank God it’s Friday這種話出現。
我目前需要做的,大概只是學習安靜,學習慢下來。
一股平靜貫穿我的呼吸,我愛上了這個過程,而不是那麼在乎到底要不要到六十石山了。(美歸美,太遙遠的距離也是讓我沿途飆了不少髒話;回程趕路時更是!)
到六十石山的車程大約兩個多小時,但我從出發到玉里市區就花了3個半小時,大概光復糖廠跟北回歸線那裡實在耗了太久。中午吃了玉里麵,我喜歡這種有嚼勁又不會像關廟麵那樣過於頑強的細麵條!順帶一提我到這裡才喝了來花蓮第一杯的清心,爽!而且價格少5元!
中午過後才騎上六十石山,雖然說管制到九月底但是中秋過後旅客已經少了大半,所以等同於沒人管制。大家都說上山很崎嶇難走,但我自己真的覺得還好,至少在上到園區之前。因為大部份路段並沒有窄到只剩單線,只要小心耐心騎,其實並沒多難(但也可能是因為路上實在沒什麼車我很少需要會車就是)。真讓我覺得坡很陡的都是在園區內,這也是為何我最後並沒上到最高的幾個亭去。
看得出來金針花已經普遍有點稀疏,甚至好幾個山頭已經沒有了,不過這裡的景色實在是像仙境一般,越登高越受震撼。層疊的山頭蜿蜒著小路點綴著有房舍,陽光的照耀讓一切都如詩如畫。說實在話不需要去執著金針花期,避開旺季想必更無人潮湧車馬喧。比成小歐洲這點子我喜歡!
BTW,炸金針口感實在很妙,可惜吃飽喝足沒法再享受金針湯與冰棒!
我不再用之前的期待來看待花蓮了,那種後山樂園的想法。我當然不是有那麼高的修行能領悟到人間即淨土那種境界,而是想告訴自己,我其實很幸福了,容許我借用一下村上春樹的名著做修改,「憂愁並不是幸福的對極形式,而是以幸福的一部分存在著」,要朝這個方向前進。
同場加映:富里/羅山村
下了六十石山,我預計前往的玉里橋頭臭豆腐還沒開,於是決定再往南走去有機農業示範的羅山村,沒想到一不注意就過頭到了富里,也算是象徵拼完整個花蓮了吧(海線則是中秋前一天由L開車前往台東成功而一路達陣!)
羅山村似乎不大,遍佈沿山坡耕種的有機稻田,雖然很老套但很難不想到莉莉周啊!!!時間關係我沒有下車慢慢步行,而是直接往山裡騎去找羅山瀑布,泥火山則是因為看到路上在修剪樹木而放棄進入。因為不是假日所以瀑布那區沒有其他人,進去爬了一下步道不過可惜似乎是看不到瀑布全貌,反而遠觀可以看到從高處傾洩而下的瀑布段,十分壯觀!要是再想閉關,羅山村也許是個不錯的選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