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日 星期日

主觀

為什麼一定要做在地人做的事才是旅行

為什麼做「那些事」就是「生活」?


20110920


說實在我還滿不認同這民宿主人的「熱情」,
大概是因為我本來就是個人際bubble很大的人
(而且是懂得洩露一點資訊讓自己看似好相處的那種)
不想去影響別人也不想被人影響,所以我對於他們的主觀建議有點小感冒


我們這裡會在客人入住時拿出民宿主人自己「用心製作」的地圖,
上面標記了市區或其他鄰近鄉鎮好玩好吃的景點或店家,
連營業時間跟休息日都有,可以說是少見的豐富資訊,
熱情而豐富的介紹算是這家民宿的重要利基(除此之外還有狗與小孩)。
他們自己親自去玩過吃過
覺得夠好到值得推薦,才會做推薦,並且還在不斷更新!

這樣的用心,實在很值得給他們拍手鼓勵,
也一定是有正向回應與結果這樣的動作才會一直持續,
對花蓮不熟的旅客如果肯有人推薦「在地」這個概念掛牌的店家,
會很高興這樣的分享。

「發現了在地小店!!
「有比名產街更在地的伴手可以買!!

但也就是這樣強烈的熱情推薦,讓我感到十分困擾,
至少是現在身為小幫手的我看來
(不過即使是身為旅行者,我大概也不會太欣賞)

我擁護著「自己的旅行是自己的」這樣的想法。
當然我也會問民宿主人哪裡好玩,這樣的資訊到處都需要,
但是這裡民宿主人的守門程度實在擠壓到我的bubble了。
常常會把「地圖上有的」店家介紹一遍,
深怕客人去吃到他們覺得不好吃的東西,走了他們覺得不OK的行程。

「你們去吃了公正街包子?!那就味素包啊!不要去吃那個啦!」
「不要去做觀光客做的事啦!你走哪裡哪裡可以怎樣怎樣...

每次這時候我總會想,
我就是喜歡到花蓮吃戴記扁食甚至買星巴克,
為什麼一定要做在地人做的事才是旅行
(當我只是擁有能夠隨遇而安的態度)
然後花蓮民宿界比較手作的那一派甚至還有
「換個地方學習生活」這樣的概念
(通常會注重做菜、做家事慢活概念等等)


為什麼做那些事就是「生活」?


常常聽到L
「這就對了」「迷路很好啊!」「這才是旅行啊!
這樣的話掛在嘴邊,
可這對與錯還真是我越來越不敢用的字眼。
異國情調的無處不寄生讓人捲入浪漫情懷,
卻又努力避開別人認為的地雷專往有掛保證的地方鑽,
讓自己像個模糊的「在地」人,
做了「觀光客的事」還得被民宿主人噹或自己在那裡猶豫躊躇,
我還是認為這是不必要的自我煩擾。

其實沒有貶意,
畢竟大部分房客都十分依賴這些實際有用的資訊。
我真的想說的是,旅途中喜歡什麼就去、就做,
別人說什麼其實不重要,
受困於外人的意見實在很沒必要。
(但民宿主人的資訊有干擾到我嗎? 何以我特開專文XD

這一件事的思考讓我更了解,
我還是預設了堅定的立場,
因而有了執念去抵抗這種我從來不願接受的「熱情」
(關於這點我還是有在持續跟本我作抗衡的)

如同在協助這家民宿經營的過程,
我其實不care去聽關於早餐怎麼擺的「美感」,
或是床單被套與房間的種種搭配邏輯。
雖然我依舊很認真 並且在一開始會搞錯的時候感到抱歉,
但說實在這些道理邏輯都只是這家公司老闆的要求而已,
跟出錢的客戶去用力爭對方不願意改變的想法實在沒用,
所以我覺得抓到民宿主人要什麼,做到即可,實在不大需要問我
「這樣是不是好多了?」
「你看這樣配是不是太衝突了?」
畢竟這裏是經營多年的民宿,有自己的know-how
這種日日重複的事務上已經不大需要完全外人的意見。

說到底我就是在用我的主觀對抗民宿主人的主觀而已,
我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呢?
短程中程長程皆未明朗,換個地方過生活依舊是我行我素呢。
彷彿沒有腦子裡那些原則就會像直子一樣,
不這樣繼續下去就會無法過日子,
逃跑的路上依舊是寧死不屈的貴族血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