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7日 星期四

自我





看著小baby晴晴兩個月來日漸長大
開始學習社會化進入家庭規範的過程
包括什麼不能做,什麼時候要怎樣,學揮手bye-bye......等等行為
眾人一片喜悅氛圍
我卻覺得 這一切令人毛骨悚然
而這才是我真不知為何不能也因此真不想生養小孩的原因

我根本不知道要敎一個新來乍到這世界的孩子"什麼"!
一想到他會開始學習或遵守我的原則
一想到他不知不覺地在眾多擬像間學習對錯是非
一想到他得要在超我與本我的拉扯間找出一條唯一可以走的自我之路
就覺得哀傷而恐懼莫名,替他
生命的喜悅在我眼前像變幻的烏煙纏繞在我眼前心間



這種情結可能源自於我對這世界的不安全感.不確定感
一種可以籠統歸諸後現代感的擔憂
"連我自己都不知道怎麼生活,又怎麼能敎養撫育另一個人呢"

這其實是非常素樸鄉愁的
這我漸漸在承認
但我無法抵禦不這樣擔憂
這所以也是替我
哀傷而恐懼莫名



小時候其實會想
如果我以後有小孩
我想讓他學會什麼,不讓他去做什麼
後來發現不是敎了小孩就會那樣
再漸漸發現,其實更多時候是跟父母與環境有關
學到了客體與主體,現代性與後現代性(至今依舊一知半解)
然後某日頓解,
不由自主被空間時間推著走的我們面對長大與世界都同樣無力
沒有那麼地自主
根本上是所有事情在出生前與成長過程中被決定的
出生日期(even沒出生的日期...)姓名.國家種族性別身分階級.背負的期望.
個性教養以致應對調適要求的能力與未來的成就......
也許武斷又悲觀甚至自憐
我想起挪威的森林裡永澤學長說的話:"千萬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下等人做的事!"
但我就是無法直線性地往前活下去而需要瞻前顧後東走西顧


"你看她現在聽得懂人話了耶"
這樣子的話到底是何居心呢?
跟用英語裡用代名詞指稱小baby和寵物都要用it是一樣的立場嗎???



在民宿裡小baby是一例
前車之鑑是她的姊姊--米格魯"三間仔"
只要拿出地瓜頭或麵包屑引誘牠
就可以讓牠直立站起來跟客人拍照
明知道東西掉地上牠一定會去吃
為何要責罵牠這個一定不會被馴化的部份呢
馴化這個字眼雖然不用在人類身上
但做的事情是一模一樣的喔
"那個東西可以吃嗎!!手手不行!(打)怎麼可以這樣"
--(哭)
狗與小孩皆同






看著抱在我懷中的孩子
不禁又開始疑惑what love is
我一直在想哪有無怨無悔無私無我那樣的愛
(在不明白"愛"的意思下去分類愛的公私倒也很多餘)
那會不會,愛之所以為愛
本就是源自於個人的強烈主觀與自私?



---------------------------------------------------------------------------------------

我似乎也讓我的自我強壯了些
這件事肇因於團體生活給我帶來的衝突

可以說從來沒有過過一段長期計畫性與結構性的團體生活的我
即使身處於班級課堂社團友誼家庭等等社會團體中
看似與人為善卻也通常是保持著一段距離
我想我奉尊"親密則生侮慢之心"這句告誡
"距離"大概是我人生這場戲的重大命題




待在這裡接近兩個月
我開始覺得團體生活要到極限
尤其在Y與L出國渡假而民宿只剩下三個小幫手,baby與狗的這段期間


同住一屋簷下讓這幾個畢竟不是親人的(勉強稱得上)"友人"(或even只是有緣人)
都有相敬如賓或侷促拘謹的部份
我擔心別人會因為我的放鬆冷淡(當然還有娘砲的部份)而困惑
(表面的和平可以簡單維持也可以輕易崩壞)
少了Y與L兩個"主人"身份的大人
三人之間的關係對我來說看似平靜實則暗潮洶湧XD



P的部份(一直)是表現在她的拘謹(大概是源於她那有點不示弱不服輸的倔強)
麻煩的是M
與她相處要隨時注意自己的bubble被擠壓
或是不斷問一些其實與她無關,她問了也無濟於任何事的問題


十月底慧明剛好在這段期間來訪
即使只相處幾分鐘
也覺得M是個很愛不斷丟球深怕冷場的傢伙
在這樣敏銳的相同點上
實在要感謝我能遇到這樣的人作為我的好友
物以類聚的最佳典範XD


總之完整的bubble與私人安靜想得卻不可得
能奈人生何?
心裡怨聲漸出,在本我與超我擠壓下
我開始決定不做回答或隨性反應(意外發現其實不難,我果然有偶像或諧星包袱XD)
我想這個時期開始才是修行的起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